中国女排张常宁,被命运选中的魔球手

北京哪家湿疹医院好 https://m-mip.39.net/czk/mipso_8814675.html

江苏省队排球训练场,教练宣布一下午的对抗训练结束。江苏女排的队员们累得直接躺下,一个个瘦长的身体在球场上摊开。

队长张常宁独自坐到赛场旁的塑料椅上,微微泛红的脸上没有半点训练结束的喜悦。和教练沟通、喝水、签签名照后,她俯身低头,沉默不语。她在为明天开始的排超联赛头疼。

女排世界杯,中国女排赢得冠军,司职主攻的张常宁发挥抢眼。国庆70周年的阅兵仪式,她和队友站在最后一辆花车上,隔壁方阵的军人向她们喊:中国女排,世界第一!

可从国家队回到省队的两个多星期里,她的状态并不轻松。江苏队今年要拿好成绩,她还没有完全和队友磨合好。当天的训练配合出了问题,她找不到原因。

更大的压力来自外界议论。排球世家的光环、世界顶级主攻朱婷的对比……她站在场上背负着特殊的期待和质疑。

她今年24岁,她想要一直赢下去。

被命运选中的“魔球手”

9月19日18:20,日本横滨,女排世界杯中国VS日本的比赛正式开始。

刚纪念完9·18的中国观众屏住了呼吸,场上的人同样知道这场球的特殊意义。

比赛打得相当漂亮,第一局,中国队25:17大比分获胜,第二局第二次技术暂停时,比分拉到了16:7。

中国女排几乎是笑着回到场上的,主攻张常宁笑得尤其灿烂。这是她的发球轮,她擅长发球,当天手感极佳。一条直线打过去,中国队直接得分。

再来一球,一样的角度一样发到日本队7号石井优希。球被接飞,又是ACE(发球得分)。气氛一下子燃了。

伴随着中国解说的“石井优希今天被发的是不能自理”,日本队紧急换人。

可没人拦得住张常宁。接下来的5个发球里,她连发3个ACE,第3个球过网时,日本队已经没人接了。哨声响起,一脸懵的“魔球手”双手一摊,成为今年世界杯的经典场景。

坐在酒店餐桌前回忆这场比赛,张常宁的脸上仍挂着笑。那是一张与1米95的身高完全不相称的“萝莉脸”,眼角、鼻头都是圆的,不具攻击性。但张常宁用脸得过一分,4年前世界女排大奖赛总决赛,日本队的球没够到她举过头的手,被脸“嘭”地一声拦死。她跳得太高了。

优良的身体素质来自排球世家的遗传基因。

张常宁的爸爸和哥哥都曾效力于中国男排,司职主攻。还在妈妈肚子里时,她就在排球场“看”比赛了。她跳得高,移动快,幼儿园身高就过了1米4。到爸爸张友生任职的江苏省排球队玩,哥哥和队友放她到装球的车筐里摇,爸爸则被同事撵着问:你女儿怎么还不来打球?

小学二年级,8岁的张常宁被爸爸送去专业训练,早了哥哥4年。她不清楚前辈的期待,也不知道自己被选择的必然性。排球对她而言就是玩儿,她更在意学习,因为妈妈说“高个的孩子一定要好好学习,要不然别人会说你傻大个儿”。

她要强,五六年级时作业能写到半夜12点。在体校任教的妈妈江秋寒记得,女儿训练完已经是晚上8点,“我说别写了,她不干,说‘你别烦我’”。

一边比赛,一边排班级前十名的日子,在张常宁初二那年被打破。

全国比赛的体能测试要求摸篮板,14岁的张常宁不肯摸,怕跳得太高,篮圈打到头。

教练被震惊了。篮板底沿是2米85,相当一部分人连这个高度都摸不到。他叫来张常宁,告诉她可以摸篮圈,摸到了,他请一杯星巴克。

就这样,张常宁成了整个赛区唯一摸3米5篮圈的人。她忙着向妈妈炫耀星巴克,不知道这个消息传到了时任体育总局排管中心主任徐利的耳朵里。

而这个人,将正式开启她的“魔球手”生涯。

“这里有我的位置”

大胜日本队的第二天,5连胜的中国队遇到了历史劲敌巴西队。双方平分了前两局,第三局的胜负异常关键。哨声响起,巴西队发球,自由人王梦洁接起,二传丁霞在摔到地上前将球传走。球飞向了张常宁。

起跳,扣球,打手出界,张常宁拿下了第三局的第1分。

张常宁喜欢得分的感觉,学习上要强的她,打起球来同样好胜。“小时候他们就说,这张晨的妹妹,什么张友生女儿。我当时就想说,我一定会变成,这是张常宁的爸爸,张常宁的哥哥。既然做就要做的最好,要不然干嘛做。”

被徐利选进中国女子沙滩排球队,成为专业球员后,张常宁不负众望地在16岁拿下亚洲冠军。圈内人把她当作沙排的明日之星重点培养,小名“宝宝”成了球迷皆知的外号。

但好景不长,伦敦奥运会的冲奥两连败给“宝宝”造成了致命打击。她觉得遇到了严重的瓶颈,“可能做不到我预计的那么好了”。年7月1日,输给俄罗斯、无缘奥运会的那天,“宝宝”告诉妈妈:我不想打(沙排)了。

这是她第一次主动为自己的排球生涯做决定。她要打回室内。

“三堂会审。”江秋寒向中国新闻周刊回忆起女儿做决定的现场:她们一家三口坐在一面,对面是江苏省队和国家沙排排管中心的领导、教练,还有特意从北京飞来的徐利。中心思想很明确:在沙排能“一步到位”的张常宁,在室内可能“迈八步”都没姓名。

张常宁不为所动,她坚定地说了三句话:我能吃苦。我打沙排能打出来,打室内也能打出来。我有信心。

日本札幌,巴西队赢了第三局,25:22,宣告中国队的危机来临。郎平立刻调整战术,第四局、第五局,张常宁都没上场。中国队拿下一分又一分,逆转得胜那一刻,她在场下欢呼。

室内排球强手如林,张常宁很难成为最耀眼的那个。这一度被看作她任性做选择的代价。只有江秋寒知道,女儿的好胜是理智的。她永远忘不了“三堂会审”后,女儿向她数了一遍全国同龄的室内高手球员的名字,然后无比冷静地告诉她:这里有我的位置。

“可朱婷好厉害啊。”妈妈感叹。

“那主攻不是有两个位置吗?”女儿反驳。

张常宁没有食言。

仁川亚运会女排决赛,还在国家二队的张常宁和伦敦奥运会MVP金软景对轰,得分占全队58%;年,她进入中国女排大名单,和朱婷、袁心玥组成郎平手下的核心战力“朱袁张”;年,她作为主力,和队友一起站上里约奥运会的冠军领奖台。

年,女排世界杯中国VS美国,中国队赛点。

美国队发球,龚翔宇一传半到位,二传丁霞奋力将球传走,球飞向了张常宁。

起跳,暴扣,球砸到对方场地,张常宁拿下最后1分。中国队3:0干净利落地战胜了本届世界杯的头号强敌。张常宁在场上和队友们大喊大跳,她们基本锁定冠军了。

如今回想这些履历,张常宁依然说不清,自己的室内是从哪一刻起“打出来”的。只记得:“有一天,我哥突然非常不高兴地打电话给我,说,为什么现在,我是张常宁的哥哥?”

张常宁一家

输了就是输了

9月27日14:00,日本大阪,中国VS荷兰的比赛正式开始。中国队顺利拿下前两局,第三局,荷兰队的知名主力罗内特·斯洛特耶斯展现出绝对实力,比分差距越拉越小。

13:12,中国队领先一分,张常宁发球。球在她手中急速旋转,这是她打沙排养成的习惯动作,当时是为了甩掉上面的沙子,如今则被球迷视作她的“魔球”标志。

发球出界,荷兰队追平比分。“魔球手”失误了。

张常宁能感觉到自己打得很难。前两局已“不太下球”,几次失误更乱了阵脚。她想应变,力不从心,脑子里只有反复回响的“怎么办”“怎么办”……

年初刚进国家队时,张常宁也有这种力不从心的感觉。她怕“气场过于强大的郎导”,怕跟不上队伍的高强度节奏,高标准的连续三个小发球训练,她发两个就失误。她觉得自己“进攻没人家强,拦网也一般,所有方面好像都不太如人家”。

客观情况的确如此。因技术水平达不到国家队标准,张常宁被退回省队。

她没有放弃。国家二队集训期间,二十几场对抗赛伤了肩膀。她不养伤,相信是肩膀力量不够,专练疼点。手臂越练越粗,疼点越练越高,到了仁川亚运会,她硬把自己练不疼了。

亚运会对韩国金软景的那场决赛,被张常宁看作自己职业生涯的转折点。她猜测是它让郎平看到自己的主攻实力,将自己重新召回了国家队。只是她从没张口求证过。

15:16,第三局第二次技术暂停,荷兰队将比分反超。再上场时,郎平换下了状态不佳的张常宁,一句话都没有说。

“我知道郎导是想让我冷静一下。”张常宁开始复盘当时的场景。她不详谈问题原因,只把错归结到个人技术欠缺:“如果你足够强大,是能够克服更多问题的。”

即便真有克服不了的困境,她也不会拿来争辩。年女排世锦赛,中国队的铜牌让球迷惋惜不已。核心的讨伐火力集中在张常宁身上:半决赛对阵意大利,她多次失误,整场只拿到1分。

直到受不了辱骂的父亲发微博,网友才知道她当时肾积水手术做完不足半年、十字韧带撕裂不足两月、比赛期间两度尿血。

但输了就是输了,竞技体育不讲人情。

张常宁完全不觉得委屈。小时候考试没考好,别人哭她不哭,因为“下次考好就是了,何必博同情”。长大后的比赛更是如此,“(不好的)成绩还在那,没什么好说的”。

所以,外界的一切议论她都不在意。其它行业人士最头痛的舆论困境,在竞技体育里是最容易解决的问题。下一场,赢就得了。

中国队输掉了第三局,荷兰队士气大涨。第四局,郎平又换上了张常宁。

重新站在球场,张常宁觉得完全放开了。就像二进国家队确信自己再不会离开一样,她相信这场能“越打越有”。

耶斯的状态依然在,开局中国队比分落后。队长朱婷大吼“喊起来!”,全队的斗志被瞬间激发。第5分,张常宁短球得手;第6分,张常宁大力平打,对方两人倒地,没能接起球;第9分,张常宁后三得分,比分追平……

哨声响起,25:19,中国队九连胜。

张常宁和球迷

运动员的血性

夜色渐深,酒店的灯光不够亮,张常宁高高瘦瘦的轮廓有些模糊。她在尝试总结自己的24年,觉得总体还是“挺顺的”。每一个职业生涯的高光点,她列出挖掘、训练自己的恩人,低谷的部分,她用无数句“也还好”代替抱怨,“有低谷才能往上爬嘛”。

“是不是说得太过于理性了?”讲到世锦赛失败后的平静心态,她突然停下来问。

如果非要说去年的世锦赛风波给张常宁造成了一些影响,那应该是让她更平静了。她在杂音中筛出了自己最在乎的东西:她曾经被动接受,后来主动选择,最后坚持打下去的排球。

她想打好每一场球。

《中国体育报》排球专项记者、中国排球协会新闻委员会委员苏畅告诉中国新闻周刊,张常宁是个非常符合中国女排精气神儿的球员,这些年历练下来,打法风格已具大将风范。“她未必是世界最顶尖的球员,但一流的主攻和接应应该是毫无置疑的。”

从中国女排的战术角度看,张常宁也有自己的特殊优势。沙排和室内的双重履历让她成为一个多面手,既能打接应,又能打主攻。“她可以给排兵布阵带来很大的变化,这是她的价值所在。”

年里约奥运会1/4决赛,中国VS巴西生死战。巴西队主场作战,中国女排进场,被巴西球迷扒着窗户喊“Gohome!”,中国队进球,会迎来全场一片嘘声。硬战之中,张常宁成了郎平的一枚“活子”,第二局她打接应,解放了朱婷的一传,让朱婷充分发挥了进攻优势,连连扣球得分。

里约奥运会,中国女排夺冠

如今的张常宁已经成为朱婷的最佳对角,两个只差一岁的主攻战术互补,配合默契。外界常拿两人对比,想象作为球星和中国女排标杆的朱婷,会给张常宁带来压力。

但排球是集体项目,朱婷发挥越好,张常宁在场上越放松。反过来也一样。“朱婷是天才,努力的天才。”张常宁说,“可场上主攻是两个人,所以说(压力)也还好。”

9月28日14:00,中国VS塞尔维亚比赛开始。按世界杯的排名规则,拿下这场十连胜,中国队将提前锁定冠军。

24岁的“宝宝”已经足够沉稳。偶尔打得急,是为了像在里约奥运会的赛场一样,拼出“运动员的血性”。想赢的欲望永远不会消减,至少到目前为止,排球都是她的生命。

比赛打到第三局,中国队22:16领先。张常宁拿到球,猛扣了一个小斜线。她把自己扣得坐在地上,1米95高的身体重重砸下,起身时,她脸上挂着笑。

还是塞尔维亚队发球。几轮攻防后,球传到张常宁。一样的攻位,她轻轻吊球,拿到世界杯冠军点。

24:16,朱婷发球,塞尔维亚进攻失误,中国队提前赢得女排世界杯冠军。场下的球迷挥舞着中国国旗,张常宁和队友们击掌庆祝。

“你有没有哪怕一刻想过,如果不打排球,人生会是什么样?”

“还真没想过。从来没有。”酒店餐桌前,她搅着咖啡,歪了歪头。

“真的在场上享受排球,应该是打排球最好的状态吧。我觉得我现在还没达到那个状态。”

在张常宁的认知里,想别的事之前,应该先把眼前的事做到最好。“我没有拿过世锦赛冠军,其它冠军都拿到了。这么说可能有点儿狂妄,但我觉得人的欲望应该是永无止境的。”

她站起身来,决定回去看当天训练的录像,解决配合不当的问题。江苏女排将在第二天打排超联赛的第一战,她是队长,对队里的00后女排新生代队员,还有很多事要安排。




转载请注明:http://www.qiancity2012.com/bsss/bsss/93833.html


当前时间: